焦点新闻

John Innes Centre专家David Seung博士应邀为植物细胞与未来农业论坛作主题报告

4月23日,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(John Innes Centre)研究组长David Seung博士应邀来访,并作题为Understanding the biosynthesis of starch granules using insights from natural variation”的学术报告。此次交流吸引了学院相关领域的数十名科研人员参与。

  报告聚焦淀粉颗粒形成的核心机制。淀粉作为人类饮食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之一,其独特的半晶体颗粒结构如何形成一直是植物科学领域的未解之谜。Seung博士在报告中指出,尽管淀粉聚合物的合成路径已较为清晰,但淀粉颗粒的起始、大小与形态调控机制仍存在大量空白。通过对比小麦、水稻、玉米等谷物中淀粉颗粒的自然多样性,其团队揭示了两个关键调控因素:

蛋白质调控网络:淀粉颗粒的起始由特定蛋白(如淀粉合成酶SS4、质体葡聚糖磷酸化酶PGP)及其互作的非催化蛋白协同控制。这些蛋白的表达模式及相互作用在不同物种间的差异,直接导致颗粒形态的多样性(如球形、多面体等)。

淀粉体动态的影响:作为淀粉颗粒的“生产工厂”,淀粉体的形态、分裂与空间结构显著影响颗粒的最终形状。通过基因编辑破坏淀粉体分裂相关因子,可改变 颗粒尺寸与结晶特性。

在问答环节,参会者围绕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展开热烈讨论。

此次报告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提供了全新视角,进一步推动了对植物复杂碳水化合物合成的理解,也为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注入了活力。